业务范围

新闻动态

项目案例

解决方案

联系我们

《钢结构设计标准》(GB 50017-2017)——设计原则

2021-05-20 14:44:38 浏览次数:6537 次 发布:中政建研

《钢结构设计标准》(GB 50017-2017)——设计原则

钢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:

1 结构方案设计,包括结构选型、构件布置;

2 材料选用及截面选择;

3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;

4 结构的极限状态验算;

5 结构、构件及连接的构造;

6 制作、运输、安装、防腐和防火等要求;

7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。

本标准除疲劳计算外,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,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。

除疲劳设计应采用容许应力法外,钢结构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:

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包括:构件或连接的强度破坏、脆性断裂,因过度变形而不适用于继续承载,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,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和结构倾覆;

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包括:影响结构、构件、非结构构件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,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,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。

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《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》GB 50068 和《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》GB 50153 的规定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取为二级,其他特殊建筑钢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确定。建筑物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,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。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进行调整,但不得低于三级。

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钢结构时,应考虑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,必要时尚应考虑荷载效应的偶然组合。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钢结构时,应考虑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。

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强度、稳定性以及连接的强度时,应采用荷载设计值;计算疲劳时,应采用荷载标准值。

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:计算强度和稳定性时,动力荷载设计值应乘以动力系数;计算疲劳和变形时,动力荷载标准值不乘动力系数。计算吊车梁或吊车桁架及其制动结构的疲劳和挠度时,起重机荷载应按作用在跨间内荷载效应最大的一台起重机确定。

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应包括预应力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各种工况。预应力索膜结构设计应包括找形分析、荷载分析及裁剪分析三个相互制约的过程,并宜进行施工过程分析。

结构构件、连接及节点应采用下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:

《钢结构设计标准》(GB 50017-2017)——设计原则

1 持久设计状况、短暂设计状况:

γ0SR        3.1.9-1

2 地震设计状况:  

多遇地震

SR/γRE        3.1.9-2

设防地震

SRk        3.1.9-3

式中:γ0——结构的重要性系数: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.1,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.0,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0.9

S——承载能力极限状况下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:对持久或短暂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基本组合计算;对地震设计状况应按作用的地震组合计算;

R——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;

Rk——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标准值;

γRE——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,应按现行国家标准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GB 50011 的规定取值。

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可能遭受爆炸、冲击等偶然作用的结构,宜进行防连续倒塌控制设计,保证部分梁或柱失效时结构有一条竖向荷载重分布的途径,保证部分梁或楼板失效时结构的稳定性,保证部分构件失效后节点仍可有效传递荷载。

钢结构设计时,应合理选择材料、结构方案和构造措施,满足结构构件在运输、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、稳定性和刚度要求并应符合防火、防腐蚀要求。宜采用通用和标准化构件,当考虑结构部分构件替换可能性时应提出相应的要求。钢结构的构造应便于制作、运输、安装、维护并使结构受力简单明确,减少应力集中,避免材料三向受拉。

钢结构设计文件应注明所采用的规范或标准、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、抗震设防烈度、钢材牌号、连接材料的型号(或钢号)和设计所需的附加保证项目。

钢结构设计文件应注明螺栓防松构造要求、端面刨平顶紧部位、钢结构最低防腐蚀设计年限和防护要求及措施、对施工的要求。对焊接连接,应注明焊缝质量等级及承受动荷载的特殊构造要求;对高强度螺栓连接,应注明预拉力、摩擦面处理和抗滑移系数;对抗震设防的钢结构,应注明焊缝及钢材的特殊要求。

抗震设防的钢结构构件和节点可按现行国家标准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》GB 50011 或《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》GB 50191 的规定设计,也可按本标准第 17 章的规定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。

《钢结构设计标准》(GB 50017-2017)——设计原则

 

上一篇: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-2014(2018年版)——民用住宅
下一篇:房屋检测鉴定技术标准及规范
×

请填写您的联系方式

填写电话号码
×

微信在线咨询